2008年1月17日 星期四

相片日記★2008-1-12陽光早晨看海中巨怪

下一張(熱鍵:c)

這一天,早晨的陽光很好,還可以穿短袖的天氣。

媽媽假裝忘了公民應該要投票的義務,也轉個方向這週不去健身房,我們去晃晃,怎能辜負這麼美好的陽光哩!

下一張(熱鍵:c)

所以,孩子們開心的跑著。

下一張(熱鍵:c) 下一張(熱鍵:c)

忽然發現,一向人山人海的太空劇場,今天不用排隊耶!!

還有十多分鐘,馬上跑去買了票,興沖沖的帶入場『看電影』,記得唸書時看過幾次,半球狀的大螢幕臨場感十足,富教育意義的片子,專業清楚的解說,所以記憶深刻,我很喜歡。



11:00播出:海中巨怪

嘿嘿,劇場內才坐了1/3,還有得挑位子,挑了個很讚的位置,等著開演,邊等著邊想:這圖有些驚心動魄,不曉得會不會嚇到你們?但又想起你們前些天看立體恐龍書,東指西摸的有興趣問個不停,難得的機會就來看看吧!

回上一層(熱鍵:b)

圖片及解說來源: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



太空劇場為感謝廣大恐龍迷的熱烈迴響,除現有的「巴塔哥尼亞恐龍」外;另配合本館即將展出「水中蛟龍」特展,將於2008年元月一日起放映新片「海中巨怪」,讓您認識水生的巨型爬行動物。本片是由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贊助;國家地理頻道拍攝,藉由化石的發現來描述白堊紀晚期,海中生態環境與各類海生爬行動物的食物鏈關係。


跟隨小女孩尋找愛犬「巴弟」的偶然機會下,我們穿越時空,回到8200萬年前的北美大陸,白堊紀晚期一分為二的廣闊內海中,當時氣候較溫暖,海平面也較高,片中體型比海豚稍大的母長喙龍在淺海生產,主角小長喙龍身長約45公分,在安全的淺海環境中,努力地為將來邁向深海生活的成長之路,學習各種必備技能。


古生物學家藉由在世界各地所挖掘出的化石,如美國堪薩斯州、澳洲南部內陸或荷蘭露天礦場等,探索隱藏在化石內的秘密,逐一還原當時的物種甚至海中爬行動物起緣關係。大約在兩億五千萬年前的三疊紀,陸生爬行動物開始往海裡遷移,牠們先長出蹼狀肢;後發展成鰭狀肢,為適應環境,演化出各式各樣的海生爬行動物,牠們長有堅硬甲殼、如餐盤大的眼睛、而頂級掠食者的體型長的又大又強壯等,直到白堊紀晚期,牠們的發展達到巔峰。

下一張(熱鍵:c) 

主角:第一眼有點可怕,越看越可愛的長喙龍

圖片來源:Sea Monsters 官方網站


幼兒時期的長喙龍與黃昏鳥爭食魚類,偶而會遇到遠親蛇頸龍,還有可當時間指標的菊石。後來成長到青春期的長喙龍,會隨著最愛的食物-「茅齒魚」,因季節關係,一同往內海遷徙。


內海裡有體型最大,光是頭骨就長達1公尺半,最兇猛的海王龍,有身長10公尺的巨型魷魚、板果龍、體長6公尺多的劍射魚,和超過7公尺多的白堊刺甲鯊。這是一個弱肉強食的世界,同類相殘的戰場,有化石證據顯示: 4公尺長劍射魚因吞食2公尺長米恐魚而噎死;而另一幕則上演著「螳螂捕蟬黃雀在後」的戲碼,白堊刺甲鯊攻擊長喙龍,卻招來海王龍獵殺。成年海王龍會因地盤關係而攻擊年輕的海王龍,海王龍也會獵食小滄龍、鯊魚或長喙龍等。


小長喙龍歷經多次生死危機,最後成功完成牠的冒險之旅,回到牠出生的淺海,也生下後代成為母親。生命演化,日復一日,週而復始,直到地球上因為板塊漂移、火山活動或隕石的撞擊……,最後海洋巨型爬行動物也消失了。隱藏在地底下的故事,正等待我們去挖掘,共同訴說屬於牠們的輝煌時代。


【官方網站】http://www.nationalgeographic.com/seamonsters/ 

下一張(熱鍵:c)

圖片來源:Sea Monsters 官方網站



下一張(熱鍵:c)

長喙龍越看越可愛,是因為古代海生物隨便一隻都長得.....很可怕。

圖片來源:Sea Monsters 官方網站



果然很有興趣,也有些害怕,瑋仔看了2/3睡著了,我猜這樣的高度臨場感,瑋仔會暈,平常瑋仔就比較容易暈車,飛機飛下鏡頭時,我也有身歷其境的短暫暈眩,YO邊遮眼邊看,看完了,回程還跟我邊討論,長喙龍媽媽跟長喙龍哥哥怎死的?



後來逛了一下科學中心,走到附近吃了MOS,回家。


4 則留言:

  1. 最近小予也在翻立體恐龍書喔,其實暴龍那幾張大嘴他會害怕耶,

    這個劇場我也好想看~~~

    回覆刪除
  2. 真的好久沒到科博館了~

    趁休假時帶兄妹倆去看看^_^

    回覆刪除
  3. 我也看了,但中間有想睡說

    回覆刪除
  4. 中部天氣果然最好呢!

    台北出現陽光的機會真的好少呀...

    看小朋友們在陽光下的模樣真開心哩!



    祝你們新年快樂喔^O^

    回覆刪除